大学开学第一课——
防范网络电信诈骗教育
人工智能学院 · 2001101班
一、电信诈骗
1、电信诈骗的定义与特点
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进行的远程诈骗,具有高隐蔽性和跨国蔓延的特点。主要针对社会联络少、防范意识弱的群体。
作案对象选择
主要针对大学生、老人等防范心理薄弱的人群
手段隐蔽性
使用任意改号软件,隐蔽性增强
跨国蔓延
诈骗逐渐从国内向跨境、跨国发展
2、电信诈骗的类型及特征
电信诈骗是不法分子通过多种手段针对高校进行的诈骗活动,包括意外事故型、冒充官方及常见的中奖欠费型等。理解这些诈骗形式可以有效提高防范意识。
意外事故型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亲友,伪造紧急事故场景要求汇款。
冒充官方诈骗
假扮政府或电信人员,谎称欠费需要转账。
中奖欠费型诈骗
声称中奖或欠费,诱导缴纳税费或俱乐部费用。
高校诈骗形式
冒充教育机构或老师,利用学生环境实施欺诈。
3、电信网络诈骗态势分析与影响
高发态势原因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原因主要包括利用高科技手段的隐秘性、电信监管漏洞,以及跨国资金流动便利,形成了手法多变的团伙作案。这使得诈骗成本低、回报高,且由于法律搜证难和量刑轻,打击效果有限。
对社会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成为一种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2023年中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超过100万起,涉案金额达到数百亿元人民币。犯罪分子利用人性弱点,设计高智商犯罪,令人防不胜防。
对大学生的影响
作为电信网络设备的主要使用群体,大学生受骗案例频发,诈骗手段从交友、购物到兼职,已造成大量损失。学校与家长需高度警惕,加强对同学们的识骗防骗教育。
4、防范电信诈骗的方法
在面对电信诈骗时,应采取以下方法保持警惕,确保自身信息安全,并避免成为诈骗的目标。
保持镇定,避免恐慌
接到疑似诈骗电话或短信时,务必冷静,切忌轻信
谨慎对待陌生来电和短信
不随意回拨陌生号码,也不点击不明链接
不透露个人信息
保护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码及其密码的安全
应对恐吓短信
保持冷静,与亲友核实情况,并及时报警
5、电信诈骗现状及案例分析
近年来,电信诈骗无孔不入,给多个家庭和个人带来经济损失。了解这些诈骗手段及实际案例,能帮助我们提高警惕,做好防范。
跨境电诈集团冒充公司负责人诈骗
基本案情:
2018年11月,刘某某纠集张某某、何某某前往柬埔寨某市组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团。该集团通过冒充科技公司财务人员,拨打目标公司财务人员电话,虚构业务款转账事实,诱使对方使用QQ联系。随后,诈骗人员伪装成公司法定代表人,骗取对方信任后,诱骗其将钱款转账至洗钱团伙控制的账户。2019年3月至7月,该集团共骗取147家单位9683万元人民币。
处理结果:
2021年8月25日,上海市第一中级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刘某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张某某和何某某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和十四年,并处罚金。
典型意义:
该案例展示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复杂性和危害性,强调了对策划者、组织者的严厉打击。企业应提高防范意识,谨慎处理企业和个人信息,规范财务制度,降低被骗风险。
物流公司内鬼出售公民信息实施诈骗
基本案情:
2020年至2021年间,A物流公司销售人员孙某某介绍该公司快递员张某向王某某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王某某利用这些信息,通过物流公司以货到付款形式,向全国17万余人寄递价值2元的足浴包,虚构商品购销关系,要求收件人支付每单69元的到付货款,共骗取30余万元。
处理结果:
2022年11月30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诈骗罪分别判处王某某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九万元;孙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六万元;其他涉案人员也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和罚金。
典型意义:
该案例揭示了物流行业内部人员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严重性,强调了对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严厉打击。消费者应对来路不明的快递保持警惕,尤其对于“货到付款”快递,务必认真查验核实。
二、网络诈骗
1、网络诈骗定义及特点
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互联网进行虚假信息传播以骗取财物的行为。其特点包括广泛性、隐蔽性及异地作案的复杂性。
广泛的行骗面
犯罪分子采用广泛撒网方式,只需少数人上钩以达成目的。
隐蔽性极强
无须直接接触受害人,消失迅速,难寻踪迹。
异地作案复杂性
利用互联网无边界性特点,使得异地办案难度增加。
2、网络诈骗的多种类型
盗号及网络游戏交易诈骗
利用黑客程序盗取用户信息,或在游戏装备交易中设置骗局。
网络购物诈骗
假链接、假网页诱导受害者汇款,不使用官方安全支付工具。
“网络钓鱼”诈骗
通过欺诈性邮件或假银行网站获取受害者账户信息。
3、防范网络诈骗的方法与提示
不贪小便宜
对明显偏低的价格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不轻信不明链接
仔细甄别,注意虚假链接和假冒网站。
保管私人信息
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尽量避免在公共场所使用网上电子商务服务。
4、网络诈骗案例分析
案例1: 快递送礼引流骗局
基本案情:
2024年4月2日,一名46岁受害人在家门口发现一个快递包裹,内含淘宝购物节宣传单和抽奖卡。受害人扫码添加企业微信后被诱导加入微信群,群内有人发布兼职信息,声称可以刷单返利。受害人下载“万源”APP并进行操作,转账7笔共计115万人民币后发现被骗。
防范要点:
警惕“非买自来”的快递,不轻信商家活动,不随意扫码加入不明群聊。
案例2: 投资虚拟币骗局
基本案情:
2024年2月7日,一名50岁受害人在网上认识一自称做金融业务的男性网友,对方诱导受害人在“AMATAK”网站投资比特币。受害人陆续投资百万余元人民币后,发现提现需支付高额税费,怀疑被骗后报警。
防范要点:
网络交友需谨慎,网友推荐的投资机会多为陷阱,非正规渠道的投资要高度警惕。
三、注意事项与应对策略
面对电信网络诈骗时,大学生需要保持冷静,并遵循一些基本的防范原则。如若不幸受骗,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并及时上报,这些都是保护自身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沉着冷静,遇事不慌
收到可疑消息时,要保持冷静,不被花言巧语所迷惑,先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核实。
避免好奇,巧识伪装
谨慎点击陌生链接和安装包,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和计算机病毒感染。
信息保密,勿信生人
做好个人及家庭信息保密工作,尤其对网上未经验证的信息提高警惕。
四、大学生需掌握的安全常识
通讯安全注意事项
公安部门不会通过电话办理业务,谨慎接听陌生电话,特别是国际网络电话。
网络安全注意事项
注意识别假冒网站,不要轻信搜索引擎的前三项广告结果。避免点击不明广告链接。
ATM机使用安全
使用ATM机时,应选择银行营业厅,避免夜间或偏僻地点操作,确保密码不被窥视。
支付宝使用安全
尽量不要在公共场合登录,使用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新,关注官方安全提示。
五、总结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增强防范意识,掌握安全常识,积极参与实践,不仅提高自身的防范能力,也要引导周围人群,形成全社会的安全防线。
关注社会动态
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的新手段和趋势,常怀警惕之心。
参与安全教育
通过课程学习和案件分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参与校内活动
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活动,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强化信息管理
学校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防诈骗宣传,提高师生员工的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