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赏析

本次课程将深入探索杜甫经典作品《登高》,通过诗人背景、创作背景、诗歌解读等多个方面,揭示这首诗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特征,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生平背景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誉为“诗史”。他一生坎坷,饱受战乱之苦,其文学成就卓越,对后世影响深远。

712年:出生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家庭背景优越

755年:安史之乱

亲历动乱,对诗风产生深刻影响

770年:逝世

晚年定居成都,生活贫困,因病去世

写作背景探究

时代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中晚期(大历二年秋天),杜甫客居夔州 ( 今四川奉节 ),社会动荡,国运不生

个人处境

此时唐王朝内忧外患,而杜甫也身患严重肺病,生活困顿,流寓他乡,经历颠沛流离,心情愁苦

环境际遇

这一年重阳,秋高气爽,江水奔流,杜甫登高极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诗歌全文解析

情景描绘

杜甫在高处眺望远方,秋风萧瑟,江水滔滔,情景交融,诗情激荡

悲秋之感

诗人借景抒情,秋天的萧瑟景象勾起其内心的惆怅与孤独

人生感悟

杜甫感慨人生短暂,身世浮沉,表达对命运的无奈与叹息

忧国忧民

诗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的深切忧虑,不禁让人动容

鉴赏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猿啸哀:听到它的叫声让人感到非常悲凉。

鸟飞回:​鸟儿在急风中不住盘旋,或许是因为饥饿在寻找食物,或许是因为无家可回。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儿。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绝望。

鉴赏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萧萧下”:状悲之广(范围上)“不尽长江滚滚来”:言悲之多(数量上)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空间在横向纵向无限扩大,不仅使世人联想到无边落木之声,不尽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气势磅礴,沉郁悲凉。

鉴赏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登高都是一家人去的,且登高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百年,暮齿(晚年)也;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台,高迥(高远)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

鉴赏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后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极其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新停:刚刚停止。

颈联字字含悲,尾联点明缘由:悲的根源何在?

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白发日渐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诗歌情感主题

杜甫的《登高》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孤独的心情和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时光流逝的无奈

生活的变迁与无常让诗人感慨良多。

孤独与愁苦

孤独人生与国事衰败交织成诗人的内心愁苦。

忧国忧民情怀

心系国家和民生,表达对乱世的无力感。

艺术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诗中运用了多重对比,比如高低、悲欣等,增强了诗歌的张力。

象征手法

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象征了人生的无常与诗人内心的孤独。

运用夸张

诗中通过夸张的描述,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壮怀。

意象的运用

诗中形成了多个意象群,构建出丰富的意境,使人感同身受。

文化传承与影响

《登高》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意境,体现出历史与文化的价值,与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共鸣。

历史背景的反映

诗中反映出唐代社会的动荡和对未来的迷惘。

艺术形式的传承

以律诗形式承载情感和哲思,传世至今。

中外文化的交流

成为中外学者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范例。

影响力

激励了后世许多文人创作,成为文化创作的灵感源泉。

《登高》赏析总结

杜甫在诗中通过自然景物抒发对国家衰败的忧愤之情。

​运用夸张和对比,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诗歌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意义。

​展现了杜甫坎坷人生中的理想与抱负。

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想要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因病新停酒杯而无处消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预习、熟读《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