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校园欺凌
守护“少年的你”
主讲人:Pi
2024年12月
目录
消失的少年
校园欺凌法律法规教育
关于校园欺凌
遭遇校园欺凌怎么办
预防校园欺凌“三不做”
第一部分
消失的少年
案例导入:消失的少年
2024年3月10日下午,河北省13岁初中生失联
记者从家属处获悉,11日,遗体在一处蔬菜大棚内被发现,涉嫌杀害他的是同班同学——三名十三四岁的少年。
记者走访发现,埋尸地距离其中一名嫌疑人家庭不过100米,三名嫌疑人和被害人均是留守儿童。记者从当地警方获悉,目前,因涉嫌故意杀人,三名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据报道,警方在附近村沼气池捞出受害者的手机。
第二部分
校园欺凌法律法规教育
法律护航校园
法律在保护学生免受校园欺凌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均已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安全。
国内法律法规
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对校园欺凌进行全面规制,特别强调学校和家庭的保护责任。
国际法制保障
如美国的《零容忍政策》、英国的《欺凌防范法》等,这些法律不仅明确了校园欺凌的定义,还规定了具体的惩罚和预防措施。
学校和家长的角色
学校应通过法规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家长也需参与其中,为孩子普及法律常识,共同营造安全的成长空间。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一十条
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第九百九十一条
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
第三部分
关于校园欺凌
了解
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环境中,有意且反复对某个学生进行语言、身体或心理上的攻击,使其产生不安、恐惧或伤害。
学校中常见的欺凌类型包括言语侮辱、身体侵犯、社交排斥和网络欺凌等。
欺凌定义
校园欺凌是一种故意和重复的行为,旨在通过言语、肢体或心理手段对他人造成伤害。
欺凌类型
主要包括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和网络欺凌,各自表现形式不同,但都会对受害者造成严重影响。
常见表现
如嘲笑和侮辱、肢体碰撞、排挤和孤立、网络攻击等,通常发生在操场、教室及社交媒体平台上。
第四部分
遭遇校园欺凌怎么办
遭遇欺凌如何应对
当学生遭遇校园欺凌时,寻找支持和保护自己是关键。以下提供了一些应对策略,帮助学生快速脱离险境,寻求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及时告知信任的人
第一时间向老师、家长或学校管理人员反映情况,确保有人了解事情经过。
寻求法律援助
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必要时请求法律部门的帮助,以保护自己并阻止欺凌者。
自我保护与应对策略
学习基本的自我保护措施,避免与欺凌者正面冲突,并保持心态的平和。
第五部分
预防校园欺凌三不做
预防校园欺凌三不做
不做受害者
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常加强身体素质训练。
不做欺凌者
保持原则与立场,不掺和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也不以围观或助威的方式推动事态恶化。以自身行动提醒他人,帮助同学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
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抵制传播欺凌内容的行为,包括图片、视频或文字,以免给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鼓励学生们积极报告,而不是互相传播负面内容,避免不必要的扩散与伤害。
THANKS
汇报人: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