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微博干货
张一鸣的微博说得最多的关键词:
延迟满足感,自控,理性,反省,创新,学习
。
本文是我从他微博中摘录的话,绝大多数都是他创业初期的思考,我们可以看下10年前的想创业的程序员在想什么,在思考什么,是怎么鞭策自己的。
关于成长
人常会不自觉地记下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这是形成委屈的重要原因。
延迟满足感程度在不同量级的人是没法有效讨论问题的,因为他们愿意触探停留的深度不一样。
做不好的就别做了,要做就必须做到非常好。
当感到沟通困难的时候,最好的沟通方法不是想太多技巧和说法,而是:更坦诚的沟通。
有感:人生的差距就是在自我感觉良好中拉开的——与朋友共诫勉。
经验:但无法选择或判断的时候,离远一步,远道用更重要的原则和更长的时间尺度来衡量就清楚了。
沟通中没听明白的话,常因为这些话用了“这个”,“那样” 等代词,或笼统的名词,含糊的形容词、副词、量词替换掉往往“本身还模糊或有分歧的内容”。
练习保持耐心,即使是快节奏和压力的情况下。
今天听王兴演讲的的比喻:人生,和谁一起在路上,看什么风景。我最近也是在想,以后要让小孩多看看传记,包括电视剧《阿信》那样的也可以,看看别人的风景和旅程,更容易想清楚自己的选择。
应该让肾上腺素和理智一起发挥作用。
谋事不求易成,具备强烈的成功动机和韧性才能成功。
路径依赖的强弱可表征延迟满足感。
参考别人的意见,只是判断线索,不可作为决定的决心。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幸运的时候不要忘形,失意的时候也不要绝望,相信事情总会有转机。
那这句话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呢?当然是唯物的,告诉你忘形和失意都无助于事,做有意义的事情,关注事情的变化。
与智慧的常见敌人:未延迟的满足感,经验带来的麻痹或恐惧。
很多时候不是不理解,甚至不是认识不到,至是不愿意深刻认识到这往往还是隐隐的主观在作怪。
最贵的是“学费”。
三年前和朋友聊天,问他对合作者对人才看重什么,其它点我已经记不住了,唯记住:不装 B。当时楞了一下,随后越发觉得有道理。
经常要提醒自己,这也是延迟满足感的一种锻炼。
不停地想应该如何让未来更精彩。
真正的安全感, 来自你对自己的信心,是你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而真正的归属感,在于你的内心深处,对自己命运的把控,因为你最大的对手永远是自己。
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周遭环境从来都不会有绝对的安全感,如果你觉得安全了,很有可能开始暗藏危机。
关于管理
三顾茅庐已经不适用了,必须得四顾。
我自己的方法:忘掉资历,集中精力才能力和潜力来评估。资历是个锚点,但未必准确。
有个同事提到多招女生来活跃气氛,我晕,果然小年轻的想法,这是分心不是活跃,难道学支付宝美腿招聘么。
周末想了想,应该是其实能看到产品在进步、用户体验在提高,自己在修炼进步,交流沟通中有智慧有火花,个人回报满意有提高,就是 high 的关键。
别装,做个坦诚真实的人。团队中都是坦诚真实的人,沟通成本将小很多。
能否坦诚沟通是公司团队管理的主要问题。
对于创业者来说,找合适的人常常是个不作为的借口, 事实是合适的人是永远不存在的,要让自己变成最合适的人。创业者永远要作为半个HR存在。
据多家公司统计,团队淘汰个人的顺序往往如下:
第一批,明显缺陷者、众人厌恶的说谎者;第二批,不愿交流者、不合群者;第三批,有能力但慵懒者、妄图坐享其成者;第四批,居功自傲者,蔑视同僚者。
他解答团队中部分人不能跟上公司发展的处理要点,三点原则:
1、以德为主,德有大问题则需离开;
2、话说清楚不含糊、好好说,先鼓励给机会、不要让团队意外、猜测担心;
3、德具备、才落后或者不匹配的情况,要给降下的人降落伞, 降落伞要有含金量,要替人考虑好。
当你给一个人足够的信任和压力的时候,他总能比原来做的更好。
开会的时候总有些大忙人在那里闷头回邮件玩短信,认为讨论的那些别人的事和自己无关,这是极端错误的。
让你参会说明领导认为会议的内容你需要知道并希望听到你的意见,如果发现你不会倾听又对会议无所贡献,慢慢你就不会再被要求参会,久而久之在组织中也就被边缘化了。
公平的文化和公平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奖罚分明,这样大家才相信游戏规则存在,才会挑战自己更大回报,才不会有侥幸心理。类似这样的原则 CEO 要谨记不忘。
对组织而言需要把优秀的标准清晰无误的传递且不断精进。含糊和混淆其实是牺牲。
加入我们并不代表眼下的这一份工作。万一我说万一,这一票不成功,加入了我们,你会发现, 世界上还有很多事值得我们去做。只是看你有没有足够的视野和激情。
对于一名 CEO 而言,最艰难的事可能就是抵制住想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
你曾身经百战,你也许是最有经验,最有资格去解决问题的人。但是这样一来却无法建立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
将机会留给别人期待他们能解决问题十分艰难,但也十分值得。这样一来,整个团队的能力都可以有所提升。
经常看到职位蛮漂亮的人,但细看发现他每次升职都是换工作的时候发生的。这会让我警惕,因为好的人,老板会加薪升职来挽留。
亚马逊卖书起家,现在他不卖书也很赚钱,360 做搜索起家,现在不搜索也很强大,而一些公司,比如迅雷从 p2sp、客户端起家缺没在这个领域持续拓展创新。这就是是团队的差异。
一个身价两百多亿的老板不作秀、不爬山、不吹牛、不打口水仗、不接受采访、不上电视杂志,以身作则像一个基层员工一样每天脚踏实地测试产品, 无止境地改进产品的体验。这才是腾讯成功的最大原因。而被腾讯打败的 Loser 们始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要么骂它靠抄袭,要么说它靠 QQ 才能成功。
创业企业在中国越来越普及,优秀的人才也会在之间对比。况且好的机制也是重要竞争力,我建议所有创业者都用好的心态和机制,和团队分享创业过程和结果而不要“忽悠”,这样创业公司才会更容易吸引人才。
今天完成期权发放准备,下周给第一批加入的优秀成员发放。
开始制定发放计划时,我和其它董事有一些分歧:我强调希望以极低极的行权价发放期权,其它董事则强调会计评估问题。
最终采用我的方案,因为我非常了解创业团队成员的心态。一个早期公司成员的心态和状态是最根本的,其它问题只是“技术问题”。
选择越高级影响越大的人才越要看一些基本素质:理性、逻辑、修养、企图心、 自我控制力。
关于商业
堆砌的产品没有安全感,准确的抉择才有。
组织的成果都在组织之外,所以不要把做完了某某项目说成成果,而应该始终关注对外体现的成果,如:用户在什么方面体验得到了提升,公司在业界得到了什么益处。
微博的验证码是什么东西,怎么都答不对,这么重要的东西就这样质量就上线了。引以为戒。
创业就要像生小孩一样:准备好体力,用长劲,快速换气;喊疼和抱怨没用,专注在努力,关键时候坚持再坚持一把!
重视服务,重视感受,是重要的机会,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怕麻烦,希望高质量服务将成为付费动力。
帮用户省钱不再是唯一思路,甚至不是最佳思路。非常强的改善体验的技术应用,靠技术的强劲推动力,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对产品经理的常用问题:有什么好处?重要吗?怎么知道的?达到这个好处有好的做法吗?
如果你很有才华,在某些方面又有一技之长,请先不要急于露出锋芒,如果你只是以普通身份而不是以领导身份到新单位去的,那就更不能锋芒太露。
一个人新到一个单位,就像一粒石子投入一潭平静的池水,往往会引入注目,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都在别人的视野之中。
发现问题总是又高兴又郁闷,高兴:解决问题;郁闷:为什么是我发现,为计么现在才发现……
做产品一定要坚持面对事实仔细辨析小心求证,不绕弯不侥幸不鸵鸟,延迟满足感。
创业忌:未思进,[先]思退
我也快看完了,推荐。我的分享内部交流 。之前还看了一本《从零到百亿》虽然中美环境差别挺大,但是关于创业和人生的差别不大。
【大半夜来点给力的,创业四原则】刚才又一位出来创业的兄弟 msn 上跟我聊。再次诚恳分享给他:
1、凡事只能靠自己;
2、万事皆有解,且只有唯一正解;
3、凡是担心的事一定会发生;
4、从创业的第一天开始,享受!
未来会有更多的输入输出的创新让信息可流动,更多分发推荐的机制转动起来。
我从小到大遇到过 2 个大忽悠(不是某件事忽悠,忽悠成性的那种人),一个中学同学,一个是今年,我的总结是一定不要和大忽悠交往合作,否则即使利益不受损,口碑也会受损。
甚至连敷衍都不要去敷衍,那也会浪费你时间。
林彪研究战略更研究战术。46 年共军初到东北,一个师打不过国军一个团。
他冒死亲赴战场观战,研究出班的三三制战斗队形、一点两面等战术方法。并亲自讲课推广,缩小了与国军战斗力差距。
没有林彪,共党很可能失掉东北,改变战争进程。一个企业,如果战略家太多不是好事,抓细节的人越多越好。
创业公司周末上班是依靠中策,希望能做到依靠上策:非常主动,高峰状态,时间管理。
看马化腾的腾讯微博,真是超级注重用户体验的产品经理项目经理。
明天是9月的第1天。去年的今天,我离开了上一个团队开始筹备。
过去的一年表现有优秀有不足,但是打下了很好的产品/用户/市场/技术/团队基础,尤其是我能明显感觉到团队的进步。
从明天开始,我们要对自己有更高的挑战和要求。
今天公司一位同事用了 G2 一周后感言:虽然我还很多功能不会用,但是我觉得 5 年后肯定全部人都用智能手机,很高兴现在用上了。
类似的话在公司再一次听到,这次是一个非 it 背景的同事预测。使用智能手机是一个的生活态度和方式的变化,而尝试新生活本身是积极的态度,而积极的态度是可以互相感染的。
反复反复反复体会需求体验产品,高强度的使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