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

人工智能技术

——

在政务中的应用

本文聚焦大模型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

系统梳理其政策驱动背景、技术适配特性、地方实践案例

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趋势

目录

01

国家政策推动

02

大模型技术发展与政务适配性

03

城市应用案例

04

挑战与对策

05

未来趋势与发展建议

国家政策推动

2015年,“互联网+”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三次提到“人工智能”,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同年,人工智能与政务场景深度融合,大模型应用遍地开花。

2024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对外公布。

其中提到,支持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大模型开发、训练和应用,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2025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

持各地积极建设政务服务大模型,推动政务服务智能化。

总结

大模型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中的应用提升了政务处理的智能化水平,为地区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奠定了基础,从而实现城市“治理”向“智理”的转型。

大模型AI技术提升政务智能化

助力高效便捷服务新模式

大模型技术发展与政务适配性

参数规模与算法创新

如DeepSeek-R1(6710亿参数)在推理效率、成本控制上的突破,适配政务场景需求。

本地化部署与信创适配

华为昇腾AI平台、国产算力底座支持政务数据安全与高效运行。同时确保高负荷运行下的稳定性,并支持弹性扩容以满足未来需求。

多模态与垂直能力

政策文件理解、法规问答、多语言交互等专业化能力提升政务精准性。

地方算力布局

深圳、盐城等地依托政务云构建智能算力底座,推动AI普惠化。

城市应用案例

实践案例中,杭州“依保儿”实现医保服务全流程线上办理,北京“亦智”平台依托国产算力打造一体化服务体系,深圳福田区“数智员工”覆盖240个业务场景,龙岗区构建“1+5+N”应用体系实现民生诉求秒级响应。上海徐汇区则通过“政务服务大模型”将窗口办理时长缩短33%,在三维数字孪生底座基础上打造6大场景,形成数据驱动的超大城市治理生态。

杭州“依保儿”

“即问即办”AI智能体 ——温暖“浙”里

2024年,杭州医保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运用AI大模型技术打造服务体系,建成全国首个医保“即问即办”AI智能体,让医保服务从“网办掌办”时代迈入“AI智办”时代。

技术底座升级:从“听得见”到“办得快”

“依保儿”语音识别准确率达98.3%,意图理解准确率达95.6%。

服务模式创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

表单预填率达90%,高频事项办理时长缩短了80%。

场景突破见证改革深度

“依保儿”已开通5项“即问即办”服务事项,累计服务6700人次。

北京“亦智”

北京经开区推出DeepSeek政务助手

2025年2月13日,经开区智能政务小助手“小亦”正式接入DeepSeek大模型引擎,并测试上线服务,真正让政务服务“可思考、会回答、能办事”。

智能政务审批师

工作居住证新办时间缩短20%

首席数据官

数据辅助领导精准决策效率提升

市场监管执法办案助手

案件处理效率提升3倍

投诉举报智能客服

案件处理周期缩短65%

深圳“数智员工”、1+5+N

深圳已完成DeepSeek 满血版云部署

深圳已于2月10日完成DeepSeek R1(671B)满血版模型在政务云上的部署;并于2月13日组织开展全市使用操作培训,成为全省首个基于政务云信创环境下全市范围部署应用DeepSeek的城市,也标志着深圳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福田区上线数智员工

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还配备了7*24小时的专业运维团队和运营服务体系,为政府各部门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响应。福田区推出了基于DeepSeek开发的AI数智员工,上线福田区政务大模型2.0版,除了有DeepSeek通用能力外,还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实际业务流程,量身定制个性化智能体首批满足240个业务场景使用。

龙岗区构建“1+5+N”应用体系

龙岗区政府建立了一个由10个本地大模型组成的模型集群,构建出“1+5+N”的应用体系,利用统一的全国产大模型基座,聚焦于城市治理、政务服务、企业服务、民意速办和政务办公五大领域,推出了高达40个政务AI应用。这些创新应用不但提升了政务处理的效率,还推动了民生诉求的“秒级响应”,助力实现更高效的政务服务。

上海“政务服务大模型”

徐汇区数据驱动、AI赋能、场景落地

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近年来徐汇区通过构建“实景三维数字孪生底座”“三体城市系统”“政务服务大模型”等创新平台,形成“数据驱动、AI赋能、场景落地”的完整治理生态。

数字底座建设

徐汇区率先建成全市首个区级数字孪生城市,通过“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和生成式AI三维重建技术,实现全区60万个分层分户单元的精细化映射,并依托立体空间网格编码体系,为每个实体对象赋予“数字身份证”,构建了“人、房、业、物、事”动态联动的城市治理中枢。

AI能力建设

徐汇政务服务大模型作为全国首个政务垂类模型,已实现65%高频事项的智能导办,窗口办理时长缩短33%,新人培训周期压缩50%,展现出AI技术对行政效能的革命性提升。

六大AI场景赋能城市治理全链条

三维智眸

实景三维助力高效能治理

为城市规划、应急响应、公共安全提供“毫米级”空间分析能力

三体智脑

“三体城市”治理系统

依托多模态AI中枢,构建数据智能体、智慧有机体与价值共同体协同的治理体系

电安哨卫

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

实现隐患发现到闭环处置的全流程数字化

消安迅瞳

透明化战场

实现火场生命体征监测、供水线路智能规划等功能

政通智服

政务服务大厅2.0

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慧办”跃升

经创云枢

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平台

助力徐汇在AI芯片、低空经济等赛道形成集聚效应

挑战与对策

1

技术与数据挑战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政务数据敏感性要求严格的本地化部署与可信计算框架。

语义对齐与复杂需求适配

需结合政务场景优化模型训练,如深圳福田“AI基本法”规范技术边界。

2

制度与协作挑战

跨部门协同壁垒

需建立统一数据归口与多智能体协同机制。

人机协作模式

从替代人力转向“人机协同”,如深圳“数智员工”激活政务人员效能。

未来趋势与发展建议

技术演进方向

政务智能体生态

从单一功能向多智能体协同发展,实现跨层级治理优化

边缘计算与轻量化

DeepSeek-MoE架构降低算力需求,推动大模型一体机普及

制度创新与生态构建

标准与伦理框架

借鉴深圳AI治理“基本法”,建立技术应用规范

产学研协同

联合高校(如港中文深圳AI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技术落地

全域智能化愿景

从“一网通办”到“一网统管”

构建城市级智能体,如杭州“城市大脑”实现高质量发展

普惠化与包容性

通过算力普惠政策,缩小区域间政务智能化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