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5.9:《酱园弄·悬案》怎么了

经历8年筹备波折,陈可辛执导的风波不断的《酱园弄·悬案》(上)终于亮相。

基本情况

顶流云集的《酱园弄·悬案》带着期待而来,却因上映后口碑分化迅速站上风口浪尖。

电影简介

《酱园弄·悬案》改编自1945年“詹周氏杀夫案”(民国四大奇案之一),讲述詹周氏(章子怡饰)因长期家暴杀夫肢解,经女作家声援和大赦改判后出狱的曲折经历。

叙事结构

《酱园弄·悬案》以既定历史案件为基础,用现代视角重塑悬案感。但上集90分钟的篇幅和明星堆砌弱化了悬疑张力,叙事包装反而成了真正的“悬疑”。

真实的酱园弄杀夫案

1945年3月,上海酱园弄85号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杀夫分尸案。

案发当日清晨,邻居张氏在楼道发现大量血迹,随即报警。

警方最终在住户詹云影家中破案:他被其妻詹周氏杀害,并被肢解成16块。

詹周式当场承认杀人,神情恍惚,自称“听见脑中有人叫她杀”。

这起惨案震惊上海。案发后,媒体将詹周式渲染为“民国潘金莲”,引发公众哗然。但随着调查深入,案件背后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詹周式原名周惠珍,自幼家境凄苦,17岁嫁给詹云影。婚后不久丈夫出轨、赌博、施暴,她饱受折磨。绝望中,她曾尝试自杀未遂,最终在一次家暴后痛下杀手。

案件审理期间,社会舆论发生转向。作家苏青、关露等接连发文为她辩护,认为这是女性长期受压迫、无处申诉后的极端反抗行为。

案件引发关于女性命运、婚姻暴力与法律正义的广泛讨论。

詹周式一审被判死刑,后因“怀孕”缓刑。抗战胜利后获大赦,改为有期徒刑,解放后被安排在苏北劳动改造,最终出狱,在幼儿园工作直至退休。

戏中众生:人物扁平,动机缺席

《酱园弄·悬案》的编剧之一蒋峰曾在创作谈中坦言,既然凶手已明确,故事便不打算走传统悬疑路线,而更希望借此呈现与案件相关的“众生相”。

“西林这个角色表现最差……工具化的存在。”

“都是浅尝辄止,角色塑造只停留在语言层面。”

“人物极其扁平、脸谱化,故事线单一。”

在这一前提下,如果撇开那些仅作点缀、一闪即逝、宛如“明星打卡”的边缘角色,所谓“众生相”实则可粗略分为三类:

詹周氏与詹云影

高度还原史实的主线人物

警察薛至武

纯属虚构的角色

西林小姐与狱友王许梅

游走于虚实之间

可惜这些角色虽类型分明,却缺乏心理动机与性格深度。配角常在功能完成后退场,缺少延展与内核探索,沦为扁平化的叙事工具。

詹云影、詹周氏与薛志武

先说詹云影:

影片以詹云影的死亡开篇,观众仅能通过闪回拼凑他的形象:家暴、嗜赌、捉奸,堪称教科书式渣男。唯一的温情时刻也显得刻意——当年轻的詹周式因脸上疤痕自卑时,詹云影竟用手掌的纹路谐音“我也有‘8’”来安慰。这种综艺式的即兴桥段与影片基调格格不入,对包办婚姻的美化更让角色塑造显得冗余。

再说詹周氏和薛志武:

过度消费女性形象

她对亡夫的记忆聚焦于被薛至武虐打的闪回。导演以“受难者幻觉”视角呈现,过度消费了“女体政治”:审讯室搏斗野猪的奇观化场景,被用作证明其杀人动机。

不必要的角色剧情

这段冗长表演仅带来视觉冲击和演技展示,却如同薛至武反复殴打詹周氏,既引发不适又未解释角色动机:为何执意杀她?为何用珍贵船票换结案机会?

被抛弃的角色逻辑

若仅因翻供让薛至武“丢面子”,或他骂出“女人杀夫,世风日下”,角色就过于工具化。其恶非人性复杂,只是叙事需要的廉价对立。

王许梅与西林

王许梅

争议性公共事件被简化为王许梅读报触发詹周氏顿悟,缺乏心理铺垫。王许梅作为狱中领袖,其圆滑形象呼应詹周氏回忆中受陈璧君照顾的经历。但这位狠角色在款待詹周氏后即被处决,其工具人属性暴露无遗——功能完结便遭清除。

西林小姐

西林小姐既擅交际又能操控公文,形象多变:时而浓妆艳抹,时而高谈阔论。影片用她轻巧地用他人“怀孕证明”救人收尾,表面上完成女性互助,实则让真情沦为剧情工具。

戏外回音:谁在为她真正发声?

“宽背薄口的猪刀竟异常沉重,林市以两手握住,再一刀刺下。”

“不过,不用去管它,林市想,挥刀斩向别处。”

“人死了,如同猪圈里死了一头猪,鸡笼里少了一只鸡。”

【1977】初识故事📖

“但詹周氏很特別,終於有個故事是女人不堪虐待,把老公殺了,並沒有姦夫指使。這很吸引我,也很打動我。”

——————李昂

文学再创

台湾女作家李昂偶然读到《詹周氏杀夫》一文,随即被其中极端压抑与爆裂的女性命运深深吸引,旋即动笔,完成了她后来极具争议的中篇小说《杀夫》。

剧情改编

两岸隔绝时,李昂不熟悉民国上海,将故事背景改至台湾鹿港,主角詹周氏变为陈林氏。她揭示这非传统奸杀案,而是父权制度下女性被多重压迫的求生之战。

底层结构

正是这种穿透八卦叙事表层、直指结构性不义的视角,使得李昂的《杀夫》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对性别暴力与社会规范的挑战。

【1984】侠女制片🎬

“公司创业奠基作”

改编与拍摄背景

徐枫与丈夫共同出资成立汤臣电影公司,以此作为创业奠基作,夏文汐主演,这是她从“侠女”转型幕后制片的首次尝试,而她为何钟情这则“女性杀夫”故事,却始终保持沉默,令人玩味。

审查删剪争议

1984年9月上映时,因电影中大量涉及“家庭暴力”“性侵”“血腥”等敏感内容,被当局删除约十处场景,并被评价为“伤风败俗 。使剧情的张力与人物动机被严重削弱。

四十年后的重映

1984年《杀夫》因尺度删剪八处,修复版今年重映。李昂认为影片未达预期激进,但夏文汐挥刀成为经典,既展现女性愤怒的“可视”,也揭示“詹周氏”命运的道德桎梏。

【2011】:章诒和的《刘氏女》🖊️

“河已枯,海已干,干到最后,人也只剩了一口气,一半麻木,一半恍惚,甚至觉得自己不是在杀人,而是在了却一桩心事。”

——————《刘氏女》

狱中重逢“詹周氏”

2011年,年近七旬的章诒和首次创作小说,以第一人称回忆狱中十年间的女囚故事。

跨越偏见的共处

《刘氏女》主人公刘月影原型为詹周氏,因家暴杀夫碎尸,被儿子揭发判无期。狱中因罪行遭孤立,“我”奉命向她学杀猪,师徒渐生理解与依赖。

冷酷判词下的温情裂隙

她们的惺惺相惜如同《酱园弄·悬案》中詹周氏与王许梅狱友情深的延伸,章诒和赋予“杀夫者”复杂情感与人性的可能,为“詹周氏”这一历史原型开拓了压抑下的女性叙事空间。

詹周氏的前世今生

从命案到符号,一场关于女性命运的变形记。

形象演变的文化符号

通过多次改写,“詹周氏”已从真实案件的普通女性升华为时代寓言的文化符号,如同《神女》中的阮玲玉,成为映射女性命运与反抗的镜面。

跨时代的集体叙事

这种跨时空的集体叙事中,她的故事被不断重写,焕发新生。捕捉其精髓,绝非仅靠实景复刻或口号就能实现。

叙事的现实困境

《酱园弄·悬案》试图展现“众生相”却难承历史厚重,戏外演员番位之争和粉丝控评成了詹周氏的热议焦点,折射出当代对女性叙事的争夺与消费——警钟长鸣,却无人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