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跨越世纪的建筑大师
I. M. Pei : A Timeless Master of Architecture
贝聿铭大展落地上海,梦开始的地方,亦是归途。
贝聿铭是谁?
狂人、设计师、外交家……
贝聿铭1917年生于中国广州,20世纪30年代赴美,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
肯尼迪总统图书馆 1979.10.20
贝聿铭是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擅长公共与文教建筑,代表作包括卢浮宫扩建、香港中银大厦和苏州博物馆新馆。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1989.03.30
晚年更多关注建筑与历史、环境、精神的深层关系,体现他“以人文为本”的建筑观。他于2019年辞世,享年102岁,留下跨越世纪的建筑遗产
苏州博物馆 2006.10.06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中国内地首个全面回顾展
“人生如建筑,而建筑是生活的镜子。” ——————贝聿铭
2025年4月26日,在贝聿铭109岁诞辰之日,“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将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对公众开放。
贝聿铭的跨文化底蕴
追溯贝的求学岁月与建筑梦想的起点
地产和城市再开发
揭示贝聿铭在纽约韦伯奈普房地产公司任职的鲜为人知的职业篇章
艺术与公共建筑
走进贝聿铭的博物馆建筑世界,探索他与亨利・摩尔等艺术家的创意共鸣
权力、政治与赞助者
探究贝聿铭如何用卓越建筑应对挑战,成为客户首选
材料与结构创新
展现贝聿铭团队在混凝土、石材、玻璃与钢材运用上的创新工艺
以设计重释历史
探讨贝聿铭在现代建筑中对多元文明,尤其中国文化的独特诠释
作品一览
“华人建筑之光”
卢浮宫金字塔入口
| 项目年份: 1989
苏州博物馆 |
项目年份: 2006
美秀美术馆 | 项目年份: 1997
肯尼迪总统图书馆 | 项目年份: 1979
上海:贝聿铭建筑之路的起始章
展区入口陈列着贝聿铭的《中国战争与和平时期标准化宣传站》复原装置。这是他在麻省理工的毕业设计,诞生于战乱年代,体现了他以建筑振兴民族的理想和青年担当。
贝聿铭,《中国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的标准化宣传站:No. 3立面图》,1940年,墨水纸本。由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提供。© MIT Museum
与上海初结缘
1927年,10岁的贝聿铭移居上海,“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成为他建筑生涯的起点。
国际饭店与实业情怀
这座市中心建筑,象征中国民族资本崛起,激发了他振兴民族精神的使命感。
现代主义的中国路径
身处上海半殖民地氛围的贝聿铭心怀民族意识。
城市再生与综合开发:贝聿铭的现代都市实践
贝聿铭因一系列标志性文化地标而蜚声国际,然而他在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领域的深度参与,却鲜为人知。这一低调的贡献,部分源于建筑界长期以来对商业项目的刻板印象。
职业生涯初期
1948年,贝聿铭加入战后美国最大的地产发展公司──齐氏威奈(Webb and Knapp)。
躁狂炒楼大亨泽肯多夫的办公室
贝聿铭为这位地产大亨设计的办公室透露出鲜明的个性布局——在谈判中力求占据主导地位。
纽约大学的银塔:“混凝土系列”
当时,该公司的建筑部门负责纽约、华盛顿、蒙特利尔、丹佛、波士顿等城市的大型项目。
自立门户
贝聿铭在1955年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I.M. Pei & Associates 建筑事务所
肯尼迪总统图书馆
肯尼迪图书馆标志他从“开发商建筑师”转型为独立大师。
巴黎卢浮宫
贝聿铭改造卢浮宫的方案曾遭遇法国媒体和公众的强烈反对。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贝聿铭受命设计一防台风的高层建筑,作为中国银行总部象征。
权力与美学,政治与建筑
贝聿铭以博物馆设计闻名,其建筑理念超越造型。他理解艺术互动,主张博物馆应开放愉悦。与艺术家合作,将雕塑融入建筑,营造艺术生活。其成功源于技艺、解决问题能力及对客户需求的洞察与坚持,引导客户实现更大胆的愿景。
卢浮宫的争议与和解
密特朗对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美术馆赞赏有加,这一杰作后来启发了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
设计与社会舆论
法国媒体将卢浮宫金字塔称为"死人之家",认为其威胁法国文化遗产。贝聿铭则坚持设计理念,强调建筑的功能性与文化价值,主张创新与传统并存。
施工与无色玻璃
贝聿铭坚持使用透明玻璃建造金字塔,在总统支持下,圣戈班公司用传统工艺去铁,制成了坚固的无色玻璃。
大卢浮宫计划中金字塔的初步概念草图
当年媒体上的争议报道
材料与结构的建筑实验
在贝聿铭的建筑理念中,形式美感、材料选择与工程技术始终紧密交织。
圆形螺旋公寓(1948-1949)
所有公寓皆呈楔形布局,按半层高度错落排列,围绕中央“树干”螺旋上升。
展开图片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1954–1963)
路思义教堂由四块弯曲薄片构成,无支撑柱,形如合十之手。贝聿铭融合中西传统,结合故宫金瓦与哥特尖顶,以缝隙引入自然光,营造“一线天”意境。
展开图片
中银大厦(1985-1990)
贝聿铭设计香港中银大厦时,采用创新超级合成桁架结构,将重量分散至四角柱,实现无支撑通透空间。铝制外立面展现结构美,既节约成本又突破传统摩天楼设计。
展开图片
以设计重释历史
展览最后以“以设计重新解读历史”收尾,呼应贝聿铭一生对历史、传统与当代生活的深刻回应与融合。他的实践提醒我们,建筑不仅是空间的塑造,更是文化、记忆与社会脉络的承载。愿当下年轻建筑师在追求形式与技术的同时,也不忘思考建筑背后深层的历史与人文力量。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
展期:4月26日至8月10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7楼(黄浦区苗江路678号)
开放时间:11:00-19:00(周一闭馆)
门票: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