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上市冲刺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花落谁家?
备注:文章来源36氪-字母榜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争夺战!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值风口,宇树科技与智元机器人,无疑是当下最受关注的两家头部企业。如今,这两家企业已进入上市冲刺阶段,一场围绕“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争夺战,早已开启。
宇树科技跑在了前面
上市进程
7月18日
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
9月2日
宇树科技宣布,预计将在2025年10月至12月期间提交上市申请文件。
10月10日
就在宇树科技冲刺IPO的关键时刻,智元机器人也再度传出上市消息。10月10日,市场消息称,智元机器人计划明年赴港上市,目标估值为51亿至64亿美元。
随后智元否认
智元机器人很快否认了这一消息,称其为“不实消息”。其入主的科创板公司上纬新材,也发布公告称,智元创新3年无借壳上市计划。
尽管双方多次否认“借壳上市”,但市场对其IPO的预期持续升温。
自7月智元拟实控上纬新材以来,后者股价上涨超1100%
从8元/股一路飙升最高至132元/股。
上市进程中的你追我赶
这场上市竞赛的背后,也是王兴兴、稚晖君这两位90后创业者,在人形机器人舞台上的无声较量。
和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故事不同,这两位创始人几乎没有在公开报道中同框过,也未曾有过言语交锋。然而,他们所带领的风格迥异的企业,在产品、融资与上市节奏上的你追我赶,早已开始了一场无声而激烈的路线竞赛。
率先起跑的是智元机器人
在上市进程中,
智元机器人率先起跑,于7月9日宣布拟收购上纬新材
。
7月9日,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发布公告称,智元机器人拟收购其至少63.62%、至多66.99%的股份。交易完成后,智元恒岳将成为控股股东,智元创始人邓泰华将成为上纬新材的实际控制人。
宇树科技紧随其后,于7月18日进行上市辅导备案。
在明确的上市时间表上,宇树却后来居上,率先公布四季度提交招股书的计划。
收购举动
瞬间点燃市场对其“借壳上市”的猜测
一方面,上纬新材暂未开展任何跟具身智能领域相关的业务,这和此前智元围绕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投资明显不同。另一方面,当时智元市场估值150亿元,而上纬新材市值30亿左右。反向收购,难免引发市场猜测。
尽管双方均否认“借壳上市”,但智元仍在公告中为未来的资本运作留下余地:如果根据上市公司实际情况,需要实施相关事项,智元届时将督促上市公司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履行相应的法律程序以及信息披露义务。
至此,成立不到三年的智元,在上市道路上已抢先一步。
宇树科技后来居上
宇树在此之前,还只是传出上市传闻。譬如变更企业名称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增加公司注册资本。
就在市场正为智元这一举动狂欢、上纬新材股价飙涨之际,
7月18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宇树科技正在进行上市辅导备案。到了9月,宇树科技进一步宣布明确:
预计于2025年10月至12月期间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文件
不过,上市终局尚未明朗
恒业资本创始合伙人江一表示,一般来说,从提交申请到上市至少需要3个月以上。宇树科技年内上市如无别的其他力量干预的情况下基本不可能。这也就意味着,若宇树科技按照计划在10-12月提交招股书,那么预计于2026年1-3月上市。而目前情况是,宇树尚未提交招股书。
江一分析,智元先控股上纬新材,未来可采取“先控股,再渐进式注入资产”的方式,待36个月窗口期过后,再进行大规模资产重组,实现曲线上市。智元通过控股上市公司有一定的资本运作优势,能更快的消费二级市场预期的溢价,在控股的上市公司实现预期价值。
智元也不是没有可能抢下“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两家企业的产品与路线竞争
产品发布与价格战
2023年8月15日
王兴兴抢先一步,发布
第一款通用人形机器人H1
,身高180cm,号称这是国内第一台能跑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
2023年8月18日
三天后的8月18日,稚晖君如约而至,通过一场半小时的直播,发布了
智元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远征A1"
,身高175cm。稚晖君并未宣布量产计划,实际上,直到2024年末,智元才开启量产。
9.9万元
自第一款人形机器人发布后,宇树在2024年5月,发布了小尺寸的G1机器人,起售价拉低至9.9万元
灵犀X1
几个月后,智元一口气发布5款机器人,其中一款灵犀X1也是小尺寸的。
9.8万元
2025年3月,智元赶在宇树之前,发布了小尺寸的灵犀X2,青春版起售价为9.8万元,比宇树略低
3.99万元
四个月后,宇树发布了更小尺寸的R1,售价再次降至3.99万元。
在价格战上,稚晖君注定卷不过王兴兴。
王兴兴造人形机器人是"顺势而为"
六年的四足机器人经验,使得宇树零部件自研,严格把控供应链成本。
针锋相对的不止是产品定价,更在路径选择
王兴兴对宇树定位十分清醒。他
不介意宇树被定义为一家“硬件”公司
,直言公司在AI投入上“相对克制”,“因为确实太烧钱了”。正因如此,王兴兴说,自己并不在意那些高额的融资被“做软件做大模型出身的,还没有什么真正产品”的精英创业公司拿走。
这番话,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以AI大模型为核心、融资迅猛的智元。从2024年8月,发布第一款人形机器人之后,到次年9月,智元完成五轮融资,其中一次超6亿元。
“对机器人公司,你如果不做大模型,那是属于没有未来的机器人。”
几个月后,姚卯青直言。此时,智元刚刚发布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启元”,姚卯青认为,没有智能化,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所以我们投入非常大的”。
一方克制,一方重投入,双方立场鲜明。
战场在扩大,路径也在交汇
宇树——从硬件到AI大模型
强调硬件的王兴兴,开始在多个场合谈论“AI”的重要性。据“AI大模型工场”,今年8月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王兴兴说,宇树科技正在研发机器人通用大模型。去年此时,王兴兴接受采访时坦言,宇树对AI投入“相对克制”。
转变来自于王兴兴对行业的判断。
他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硬件已够用,真正制约行业的是大模型技术。他遗憾自己当初“错失了AI”。他表示:
未来2到5年,智能机器人技术的重心之一是端到端的具身智能AI模型。
智元——从AI大模型到硬件
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中,智元选了一条较难的路:软硬一体化。
其以“AI+大模型”占领市场认知,如今正在硬件上发力。
今年7月,智元官网上架D1 Ultra四足机器人,其定位是面向教育场景。智元切入的,正是宇树科技占据全球近七成份额的优势腹地:四足机器人。
双方业务线的交集之处越来越多
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他们的交锋也将会变得更加直接。
冲刺上市还未到终局
"第一股"之争,仅仅是这场漫长赛跑中的一个弯道。
人形机器人这场漫长的马拉松才刚刚开始,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商业化依然是个难题。
行业共识是:一切仍受限于具身大模型的能力,与训练数据的匮乏。
然而,即便头部企业纷纷实现量产,但是如何找到更多的商业化场景?人形机器人真正的大规模落地何时到来?这都是行业难题,也是宇树和智元不可避免的难题。
越来越多的玩家正在涌入,谁都想分一杯羹,大家都在寻找出口……
马拉松还在中途,终局远未到来
了解宇树机器人
了解智元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