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习惯性抱怨”相处的6招
总有那么一些人,仿佛自带
“负能量磁场”
——他们话题永远围绕着:
不满、抱怨与牢骚。。。
无论是加班的同事、饭局的朋友,还是家里的亲人,总有人能在任何场合找到新的糟心事。
他们似乎总有发不完的牢骚,却从未真正尝试改变现状?
起初,你可能会耐心安慰、提出建议,甚至主动伸手帮忙。但很快你就会发现:
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对方总有理由推翻。后来,你便会感到,整个过程很
枯燥、无聊、重复,有一种消耗感。
我们称之为:习惯性抱怨。
然而,实际上,他们这么做,有更深的心理原因。
分析阶段
❏分清「表面内容」和 「真实目的」
我的来访者小特,在工作中遇到了同样的困境。
小 特
在描述那位同事时,小特这样说:
“她永远都在抱怨,简直像被‘衰神附体’了一样。”
“我们一起负责好几个项目,所以我每天都不得不和她沟通。顺便说一句,她从来不会问我周末过得怎么样。她就喜欢谈论自己,而且只想聊她生活中所有糟糕的事情。”
“就算待在家里,连追个剧都能抱怨找不到想看的...”
“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与她作对。”
小特曾提出建议和劝告,甚至主动提出要帮她修理家里的东西
但正如小特向我说的:“我做的每件事都是错的。”
我做的每件事都是错的。。。
小编要说:
其实,抱怨背后通常是有意义的,抱怨常常有其潜在目的
而这个目的通常与他们表面上抱怨的内容并不一致。
分清「表面内容」(他们说自己困扰的事情)和「真实目的」(他们真正想得到的东西)之间的差异,
是将长期抱怨转化为建设性沟通的第一步。
❏习惯性抱怨有时是
试图建立情感联结的信号
许多抱怨背后的深层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而是想要建立一种
情感联结。
"虽然少数人可能是冲动型、不计后果的牢骚者,但更多人其实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利用抱怨达成某种目的。"
托马斯·亨德里克斯和威廉·贝里也在研究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小编要说:
很多时候,我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运用策略,甚至没察觉除了宣泄情绪之外还有其他目的。
但实际上,在这些行为背后,常常隐藏着一种对情感联结的渴望。
❏过度抱怨往往会将人推远
习惯性抱怨者,尤其是那些一边抱怨、一边又拒绝任何帮助的人,
往往会把身边的人越推越远,而不是得到他们真正渴望的认可与肯定。
但令人困扰的是,作为倾听者,我们也很难完全无视这些抱怨。
"姐妹,我的男朋友他不回我消息,他竟然没有准备礼物!"
比如,你的姐妹已经无数次吐槽那个她明明不打算分手的男朋友,你还能怎么回应?
或者,同事又一次滔滔不绝地抱怨上次旅行中各种糟心事,你该如何应对?
❏理解深层需求
是有帮助的,但远远不够
以下建议基于这样的观点:
成年人的抱怨(可能也包括儿童)往往并不是单纯的情绪发泄,而是一种未被
察觉的沟通策略——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联系并寻求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抱怨的人可能对「需要帮助」这件事既感到
无助又羞耻。
他们可能成长于缺乏引导的环境中,未能建立起对自身能力的信心,最终只能用表面的理所当然和优越感,来掩盖深层的不安全感和低自我价值感。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一边嘴上看似渴求帮助,一边却又拒绝接受。
因为真正令他们羞耻的,是“承认自己需要帮助“本身。
但仅仅理解这一点,并不足以让持续的抱怨消失。
那么,当你面对无休止且无法解决的抱怨时,该如何应对?如何将永无止境的哀叹转化为建设性的沟通?
六招教你转变沟通模式
当你意识到抱怨本身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时
就可以尝试把无休止的抱怨,转化为更高效、更有建设性的沟通。
第一招
认可抱怨的情绪
用回应让对方感受到被倾听。
惯性抱怨者往往已经习惯被忽视或敷衍,一句”这听起来真糟糕'或简单的“太遗憾了”,既能传递共情又避免让对方感到被怜悯或被视为无能。
第二招
坦诚分享相似困扰
如果你们有类似的困境,可以坦率表达自己的挫折感,传递一种“你并不孤单”的感觉。
第三招
探询已尝试的解决方案
试着问:“你之前试过哪些方法?有没有稍微奏效的?”
注意不要直接给出建议,因为那可能隐含“你需要被拯救”的暗示,从而引起防御。
第四招
接纳无力感
如果对方表示“什么都没用“或无人能解决”,不要急着说教,而是回应他们的感受:
“确实,有时候事情会让人觉得无从下手。”
第五招
邀请协作头脑风暴
你可以提出试探性建议:或许我们可以一起头脑风暴?虽然不确定能否帮上忙,但我很乐意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但若对方抗拒请立即退回前几步。
第六招
聚焦最小的突破口
如果对方愿意合作,可以解释:“我学过一个方法,就是先找到问题里最小的突破口。因为一次性解决太大问题会让人不堪重负,而从小处着手往往更有效。”
但也要明白一个底线—不要钻牛角尖,若对方始终沉溺于抱怨,不愿走出来,
那么无论你多努力,可能都无济于事。
与
“习惯性抱怨”
相处的6招
你get到了吗?
从今天开始,不妨先从其中一招练起吧!